好奇;而k-pop,更以俊男美女组合,搭配轻快节奏、俐落舞蹈让人大开眼界,韩国的一切就是时尚,让人想要一探究竟。这也带动韩食餐厅来台、韩系美妆抢进货架,台北东区甚至开出整间韩系百货,许多商品只要标榜韩国正流行,就让人忍不住想买来试试。
哈日&韩流是怎麽红起来?
「这就是国家形象的『溢价』效应,」商业发展研究院国际行销发展组组长曾志成说,「哈日」与「韩流」的兴起,带动的不只是影剧或观光,而是整个国家各类商品的脾益,「国家形象有著『品牌伞』功能,让所有产业都受惠。」这也是面对当今热门的跨国电商,台湾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毕竟如果外国人对「台湾」两个字根本无感,那又有什麽理由要多花运费、关税和时间,特地来买台湾的商品?
但「国家形象」到底要怎麽做?综观日韩的国家形象建立,除了政府投入,真正建立起海外消费者认知的,其实是所有企业所生产的各种「消费性服务与商品」,当海外消费者从不同面向的片段印象相互组合,最后成就了日本的「传统工艺之美」与韩国「时尚与科技」的整体印象。日本传统文化与工艺之美,早在国际上广为人之;韩国却透过影视带动潮流,近年突然爆起。曾志成表示,这两种不同的国家形象累积模式,正代表两种不同塑造战略:
酷日本战略:花瓣型
曾志成分析,日本本身就有非常深厚、并广为人知的文化底蕴,因此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,并没有专门锁定某一个核心,而是透过各种不同面向的体验,让大家知道,日本不是只有富士山、武士、和服、电器等特定事物,还有更多美的细节,体现在食衣住行育乐上。
「这就是『花瓣型』形象拓展战略(详见图1),」曾志成表示,日本以「传统之美」作为文化行销主轴,然后展开到「住与艺」「衣与美」「食与器」「内容」和「观光」五大面向,宛如花朵般对海外展开各种日系商品体验行销,例如家电、美食、动画等等,而体验后陶醉于日系商品魅力的海外消费者,往往会把日本列为出国选项,进而带动观光,产生更亲密的接触。